大同地区

大同地处雁门关外晋、冀、蒙咽喉要冲,是通往蒙古、俄罗斯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原汉族对外开放的窗口,早在汉代,汉族统治者就通过互市、朝贡等方式与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往来于这一地区。历史上的茶马之路曾使大同成为北方地区有名气的商埠,出现过“繁华富庶不下江南的景象”。

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同有过北魏、辽金、明清的辉煌和崛起,从一个上百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会,到北方茶马之路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大同的商贸文化可谓源渊流长,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同仍是晋、冀、蒙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地,而且越来越发挥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大同

大同在两汉时期即为边境“关市”北方少数民族通过互市、贡市、朝贡等方式,繁往来于这一地区。汉“白登之战”后,汉与匈奴和亲,边塞六十年无战事,在长城脚下与匈奴互市往来。

北魏时期平城乃北方大都会,拥有上百万人口,“商贾转输,毕集于此”,西亚、中亚、西域十六国纷纷派使献贡。熙熙攘攘的平城,人们不时会看见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使臣。唐以来,北方有一条茶马互市之路可与丝绸之路齐名,那是通往库伦(今乌兰巴托)、俄罗斯的茶马市之路,而大同正是这条道路上的一个中转站和集地。

大同

到了辽代,设五京,以南京(今北京市)和西京(今大同市)最为繁华,商旅云集,店铺林立,水陆百货,应有尽有,那时的大同是一个颇具知名度的商埠,贸易市场相当繁荣,有时匈奴头领竟以数万计的牲畜来换取汉商的粮食、布匹、瓷器、茶叶、丝织品等。

明代,“大同为九边之首,士马甲天下”,这里曾三度开辟马市,蒙古地区的马匹、皮毛与内地来的日用品,粮食、茶叶进行交易,建有官市、民市、月市、小市。得胜口、杀虎口等地的马市规模庞大,“马邦、驼邦终年不绝,往来接送及延住弥月”。

大同地区

明代在大同驻军十多万人,驻屯军队需要大批的粮食,由于大同地区所产粮食远远不能满足供应,因而不少商人把粮食运到大同出售,使大同成为有名一代知名的粮食市场和集散地之一。

清代,大同成为中国连接东欧的重要商路,边贸往来盛况空前,南来“烟、酒、糖、布、茶”,北来“羊、骆驼、马”仅杀虎口一地,关税日进斗银,当时全国对外通商的有五条陆路,其中两条经过大同,由此输出大量的丝纺织品、珠宝、及金银、铜器,因而又称“佛都丝绸路”。

大同地区

山西商人在半个中国范围里,贩来茶叶、丝绸、布匹、瓷器、手工艺品及大同产的香皮、石碌、花斑石、玛瑙、黄芪、黄蜡等通过大同转运至恰克图与俄国交换皮毛、毛呢、羽绒、天鹅绒、麝香等。

鸦片战争前夕,大同又发展为晋北绥东一带农产品集散地和京津地区工业品的中转站。大同当时已同张家口和归化城齐名,成为内地通往边疆要道上的贸易城市。

大同地区

清末民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同地区的手工业作坊应运而生,制酒、盐、煮碱、烧砖、烧陶砂器、铜器、硝皮,编织、榨油、造纸、磨粉不一而足。仅铜作坊就有70多家,居全省第一,时有“五台山拜佛,大同城买铜”之说。

民国初年,开绥铁路开通,大同的煤、皮毛、蛋制品、胡油等大批量出口,成为晋冀蒙三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大同

近几年来,大同在商贸领域中,在雁门关外更是独占鳌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比如位于大西街中段的华严街原来道路狭窄,污水遍地,后来政府投资改造旧街,现已成为一条呈古典风貌的仿古街。

改造后的华严街东西宽67米,与教场街,鼓楼东西街环路连接,道路两侧新建仿古建筑群,青砖素瓦,梁橡柱廊,亭台楼阁,古色古香,渗透着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韵味。商家经营内容以金银珠宝、古玩瓷器、精品字画、民间工艺、旅游纪念品、鲜花盆景、风味小吃、戏曲杂要、茶市酒楼为主。现今的大同可吃可住,可游可玩,成为汇集商业、餐饮、休闲娱乐的繁华城市。

大同地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xishengzx.com/sxzw/14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