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八大工程确保精准脱贫
山西八大工程确保精准脱贫
吕梁市委书记王清宪为赴京务工的“吕梁山护工”送行。 导读“特色产业开发和培训就业扶贫是重要的治本之策,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补偿脱贫是针对特定区域贫困人口的超常之举,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是解决区域性贫困的关键支撑,社会保障兜底和社会力量帮扶是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的重要保障。”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脱贫攻坚新要求,通过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3+1”工作路径,全力推进、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十个专项行动,确保山西如期脱贫。发展导报记者裴云锋 “到年,确保现行标准下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其中,贫困人口脱贫年50万人、年56万人、年55万人、年46万人、年25万人。贫困县摘帽年14个、年17个、年27个。要按照脱贫攻坚新要求,通过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3+1’工作路径,全力推进、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十个专项行动,确保山西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贫困群众和全省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我省近日在《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提出的新要求。 此次《意见》的出台不仅明确了我省精准脱贫的时间表,还就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实施举措、保障机制、组织体系等进行了详细地部署和安排。指出要以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在“一个战场”上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 本期,我们将我省精准脱贫八大工程与有关案例相结合,共同探究山西的精准扶贫之路。 特色产业扶贫工程 实现脱贫致富,归根到底要靠产业支撑 “实现脱贫致富,归根到底要靠产业支撑。”《意见》明确提出,要突出发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脱贫。特色产业扶贫工程主要包含特色农业、光伏、旅游和电商等专项扶贫行动。 吉县有两张名片,壶口瀑布和苹果。近年来,苹果产业已经成为是吉县的第一支柱产业。去年,该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果农2万多户,产值超过6亿元,果农人均超元的收入。除吉县苹果,右玉的小杂粮、岚县的马铃薯、寿阳的蔬菜、安泽的连翘、柳林的红枣等,都是我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特色农业的代表,正是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农业产品为当地农民带来“真金白银”,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特色农业扶贫行动是“要抓特色,立足区域比较优势,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差异发展,错位竞争。吕梁山区域实施以核桃、红枣、苹果、梨等优质干鲜果为主的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和马铃薯等产业,太行山区域重点发展道地中药材和杂粮产业,北部贫困地区重点发展草牧业和优质杂粮产业。”《意见》还指出,此外,还要抓龙头,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要抓培训,使更多贫困群众成为新型农民。要抓销售,创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到年,全省每个贫困县都建立起稳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一县一业”产业开发体系,扶持万左右的人口增收脱贫。 今年,山西光伏扶贫工程要惠及个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村、7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意见》要求,光伏扶贫行动要把发展光伏产业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要区域,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方式,通过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户用光伏扶贫电站、农光互补电站和地面集中电站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光伏产业,建成国家级光伏扶贫示范区。建立完善光伏扶贫收益分配机制,重点帮助无劳动能力深度贫困人口兜底脱贫,支持贫困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特色产业扶贫工程中还包括了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 旅游扶贫行动就是要依托贫困地区丰富多样旅游资源优势,实施生态休闲和文化旅游“两村”建设为主的乡村旅游扶贫,到年,扶持个左右的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整合行业部门资源,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鼓励贫困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企业、个人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 电商扶贫行动要求统筹商务、农业、供销等领域,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村建立服务网点。抓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实施农村电商扶贫网店创业示范工程,开展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网上销售,鼓励社会公众消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的优质农特产品。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统筹采煤沉陷区治理与易地扶贫搬迁,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政府补贴了4.2万元,自家花了11万元,就住上了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去年年底,壶关县集店乡岭东村村民关孝李搬了新家,他说,跟原来在山里比,变化翻天覆地,自来水、柏油路、卫生所、超市,和城里人的生活一样方便!壶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启动实施了“山庄窝铺”特困村整体搬迁工程。目前,全县已累计搬迁山区群众户人。 为解决“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我省把易地搬迁作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计划“十三五”期间,全省要完成45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同步搬迁11万农村人口。《意见》要求,易地扶贫搬迁行动要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产业开发、旧村开发利用和村庄撤并、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相结合,统筹谋划、精心组织。要尊重群众意愿,决不搞“强迫式”“运动式”搬迁。可结合多种安置方式灵活安置,不搞“一刀切”。要解决好后续发展问题,完善搬迁后续产业支持政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房住、有产业、有收入,融入新的生活,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资金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还包括有“改善人居环境专项行动”。《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和宜居示范工程,建成一批美丽乡村。要统筹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与易地扶贫搬迁衔接工作,要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到年,完成个村、40万人搬迁任务,基本解决采矿破坏村的农民安居问题。农村危房改造要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到年,全面完成35.27万户危房改造任务。 培训就业扶贫工程 开展精准培训,打造一批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劳务品牌 6月27日,吕梁市在该市世纪广场举行第三批“吕梁山护工”走出大山欢送仪式。该市市委书记王清宪到现场,为名即将奔赴太原、北京等城市上岗就业的护工打气送行。去年9月以来,吕梁市启动了山西省首个家政护理扶贫培训项目,已培训了4期人,有人取得资格证书并走上了工作岗位,每月收入可达元—元。和天镇保姆一样,这些来自贫困山区的护工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养家致富,也走出了一条“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培训就业扶贫之路。 “要以吕梁护工、太行保姆和山西面食师培训等为重点,引导培训机构结合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开展精准培训,打造一批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劳务品牌,支持3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增收脱贫。”《意见》指出,要以稳定就业为导向,支持农村贫困劳动力掌握实用技术或转移就业技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职业院校和技术院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贫困家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把就近就地开展就业培训和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结合起来,拓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县乡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支持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 生态补偿脱贫工程 植树造林、荒山增绿、农民增收,通过生态建设促进扶贫攻坚 站在太原市娄烦县庙湾乡老马坪村的观望台上,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翠绿,四周坡梁地里的几万亩油松苗木,层层叠叠,迎风摇曳。这是娄烦县的“双万亩”油松苗木示范基地,作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基地在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很有潜力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娄烦县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通过绿色产业带动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设促进扶贫攻坚,为贫困山区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塞北绿洲右玉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通过实施生态建设扶贫行动,要支持和带动42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稳定脱贫。《意见》提出,要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新增退耕还林任务重点安排到贫困县,确保增加贫困人口退耕还林收入。因地制宜选好退耕林草品种,大力发展干鲜水果林、沙棘等特色经济林和油用牡丹等新品种经济林,把种植中药材作为新一轮退耕还草的重点,提高新一轮退耕经济效益。加快宜林荒山绿化进程,最大限度吸纳贫困人口参与造林工程。利用国家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未成林造林地保护工程资金,支持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贫困县的护林员岗位重点提供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抓好现有经济林提质增效,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优先安排贫困户承担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示范项目。延伸生态产业链条,大力开拓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型生态产业。 社会保障兜底工程 将扶持50万左右无劳动能力深度贫困人口兜底脱贫 社会保障兜底工程主要包括农村低保扶贫行动和特殊群体关爱行动两个扶贫专项行动。 农村低保扶贫行动,要确保形成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养老保险等制度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将扶持50万左右无劳动能力深度贫困人口兜底脱贫。《意见》要求,要加大农村低保省级统筹力度,低保标准较低的地区要逐步达到国家扶贫标准。对农村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水平。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支持农村贫困人口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兜底工程的另一个专项行动是特殊群体关爱行动,它主要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详尽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加强儿童福利院、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及托养服务机构等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农村老年公寓、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建设,优先安排有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与失能老年人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等。 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加快解决制约发展的生产生活瓶颈 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将包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清洁能源和电力扶贫、以工代赈扶贫等扶贫专项行动。 平顺县西井山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8年之前,这里未通公路,口人散居在5座孤峰、4条深沟、12个自然庄。秋天,漫山遍野的植被层林尽染,五彩缤纷,犹如一个童话世界,却鲜少有游客到来。8年,这里的乡村旅游公路开通之后,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自驾游好去处。如今,旅游已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有的村民收入甚至翻了好几番。在平顺县,像西井山村一样因交通而改变的村子还有很多。而平顺也只是我省交通扶贫的一个缩影。在太行山和吕梁山区,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 《意见》中对交通扶贫行动是这样要求的,到年,确保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班车,畅通贫困地区内部“微循环”,实现贫困地区交通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要积极争取国家铁路网连接贫困地区重大交通项目向我省布局,规划建设好沿线贫困地区通往铁路站点的连接线。全面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贫困地区项目实施,加快贫困地区县乡公路改造,加大乡村旅游扶贫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布局建设一批旅游公路,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生命安全防护工程。 水利扶贫行动,是要大力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抓好淤地坝、农田灌溉等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吸纳贫困户参加。多措并举修复水生态,组织实施好沿黄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力抓好汾河等五大流域水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实现“五年工程建设,十年自然修复”的目标。全力抓好泉域保护、地下水保护,加强山洪防治体系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存发展环境。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大贫困地区抗旱水源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农业灌溉投资重点投向贫困地区,小型农田水利、“五小”工程等重点向贫困村倾斜,使“大动脉”与“小血管”互联互通,打通老百姓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用水“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坚持水利脱贫富民导向,组织贫困群众参与水利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吸纳贫困人口参加,形成脱贫增收新的增长点。 “到年,全省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将实现生活用气全覆盖。”这是《意见》中对清洁能源和电力扶贫行动的要求。具体来说,要以气化山西为抓手,加快推进贫困村生产生活用气设施建设。鼓励引导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等生产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燃气管网向贫困地区延伸。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村级光伏扶贫项目接网工程优先纳入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计划。制订实施贫困村通动力电规划,解决低电压、“卡脖子”、过负荷等问题,提升贫困地区电力普遍水平。增加贫困地区年度发电指标,提高贫困地区留存电量比例。理顺贫困地区水电自供区管理体制,实现各类用电同网同价。支持光伏扶贫发电设施接入电网运行,优先消纳光伏扶贫上网电量,并在电价收入结算时提供支持。到年,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用电得到全面保障。 以工代赈扶贫行动是要加大以工代赈扶贫投入力度,重点投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通过筑坝淤地、打坝造地、垫滩造地和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以浅水井为水源的农田灌溉工程,建设截流(截潜流)、提水、引水及配套设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造村与村之间以及村与干线公路的四级乡村公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实施草场建设工程,促进以牛羊等草食畜为主的养殖业发展,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实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小流域治理项目,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选择相互配套的以工代赈工程实施片区综合开发,加快解决制约发展的生产生活瓶颈。 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开展教育、健康、科技、文化和信息等扶贫专项行动 《意见》中,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又包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文化和信息扶贫等扶贫专项行动。 在教育扶贫行动方面,《意见》要求到年,全省贫困地区所有中小学校舍设施达到省定标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要把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放在突出位置,统筹教育资金和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抓好国家支持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园项目建设,要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机制。加快普及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实施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落实职业教育免学杂费政策。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优质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等。 健康扶贫行动要求确保到年,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要构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推动贫困家庭与乡村医生或乡镇卫生院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全面完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贫困医院达到二级水平。医院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医院,二级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调整完善村卫生室设置,保证村医服务覆盖到每个农户。加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控力度,提高疾病预防能力等。 科技扶贫行动是指加大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对科技扶贫的支持。支持科技特派员到贫困地区开展创业式扶贫服务。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技术人员到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服务。允许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组建科技服务组织,承包产业扶贫技术服务,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等形式,搞好进村到户科技扶贫技术服务。制定贫困地区人才激励政策,实施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制订贫困地区本土人才培养计划,推进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在文化和信息扶贫行动中,《意见》要求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图书馆和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网络,配备服务管理人员,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空心化”的问题。支持贫困村有线电视、电话、邮政和互联网村村通,推进“四网融合”。采取政府补贴、企业减免和社会支持等方式,鼓励贫困家庭使用信息网络。落实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政策,加快推进宽带网覆盖贫困村。 社会力量帮扶工程 动员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工作 社会力量帮扶工程主要包含企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两个扶贫专项行动。 关于企业扶贫行动,《意见》指出,要坚持市场导向,促进农企双赢的要求,加大力度支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细化量化项目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具体方式和目标任务。支持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和省属国企、省内外知名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培育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省属企业通过产业延伸、协作配套、产业转移,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向贫困地区转移,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扶贫。 在社会扶贫行动中,《意见》明确要积极支持配合国家片区攻坚牵头联系单位和中央在晋定点帮扶单位开展脱贫攻坚活动;配合搞好中央企业定点帮扶太行、吕梁贫困革命老区县“百县万村”活动;支持军队和武警部队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支持省内有条件的市组织开展“富县帮穷县”活动。支持统战部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发挥优势,开展人才智力扶贫和“万企帮万村”等活动。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三晋巾帼脱贫行动”“双心双实”工程等形式多样的精准帮扶活动。支持老促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协会等社团组织发挥优势,参与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发挥“10·17全国扶贫日”社会动员作用,不断壮大支持脱贫攻坚的社会力量。 “特色产业开发和培训就业扶贫是重要的治本之策,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补偿脱贫是针对特定区域贫困人口的超常之举,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是解决区域性贫困的关键支撑,社会保障兜底和社会力量帮扶是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的重要保障。”《意见》指出,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八大工程,是确保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是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系统部署。只有按照脱贫攻坚新要求,全力推进、精准实施,才能确保我省如期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目标。 责编:景海军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白癜风咨询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最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xishengzx.com/sxzx/1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西今年将退出2000万吨煤炭产能
- 下一篇文章: 山西事业单位报考现场,竟被执法人员喷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