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人说今天,我们来说说山西这样流传千载的历史名吃——剔尖。

山西以面食著称于世,而说到山西面食,不得不提山西四大面食之一的剔尖。

何为“剔尖”

剔尖又称拨鱼、剔拨股,是流行于山西省运城,晋中等地的汉族传统面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于消化而受到广大百姓的青睐,是山西面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

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剔面工具不同,剔尖的种类很多,如用木匙、竹类筷或铁匙、铁尖筷剔制的称剔类;用大海碗、竹类筷剔制成的称便类(这个还挺容易让人想歪的...(*^__^*));而用瓷盘、竹类筷剔制成的则称转盘拔尖等,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剔尖”的由来

《传统面食》载,唐贞观年间八百里秦川大旱,李世民急火攻心,魏征荐绵山高僧田善友旨令祈雨,后大雨倾盆解救了庄稼济助了万民。李世民为报祈雨之恩,带领满朝文武赴绵山还愿,皇妹八姑亦随同前往,叩拜五龙圣母为师不愿再返长安,在绵山诵经修行为乡民采药医病。

一日,八姑为一患病老妪配药、做饭,和面时软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后还是将面和得稀软,眼看锅中水开,八姑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一块木板将软面团放于板上,用一根筷子试着往开水锅中拨,竟拨出了一根根面条,煮熟盛碗老妪吃得上口,就问:“孩子,这叫什么?”八姑将“这”误听为“你”字,脱口说:“叫八姑。”老妪误听为“拨股”,从此就有了“拨股”面,就是最早的剔尖。

后来人们将“用筷子拨出的面条”还称为“剔拨股”,榆次、祁县、太原等地民间则把和好的面置于大碗内,用筷子剔拨,面呈鱼肚形,所以又称拨鱼,又因此面条呈两头尖,所以又称“剔尖”。

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其实,这道面食关键的一个动作就是“剔”或者说“拨”,将和好的面用筷子挑起放在专制的剔板上(平滑的锅铲或盘子也可以代替剔板),用剔筷推平面的前端,待锅中水开后,将面剔入锅中。

剔尖煮好后浇上自己喜欢的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

“剔尖”的做法

剔尖做法:

食材:面粉克

配料:盐、水

步骤:

1、取面粉放入盆中,分次加入水,用筷子顺时针搅拌,逐渐形成面絮。

2、搅拌成型后揉制成面团,盖上保鲜膜,饧30—60分钟。

3、饧好的面团光滑且有弹性,准备好剔板和剔筷。

4、锅中适量水加热,将部分面团放在剔板上,用剔筷摊平面团前端。

5、待水开后,将面团用剔筷快速剔入锅中,大火煮开。

6、中间可再次蓄水,面熟后捞出即可。

浇头做法:

(这个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做,小编在这里介绍一种:圆白菜蛋面)

食材:圆白菜、西红柿、鸡蛋、木耳

配料:葱花、盐、糖、食用油、香油

步骤

1、圆白菜半棵,洗净后切成小块;西红柿两个洗净切小块;鸡蛋两个放入碗中搅打均匀;黑木耳泡发洗净备用。

2、切好的圆白菜放入锅中焯水,捞出后过冷水备用。

3、炒锅加热后,放入适量食用油,把蛋液倒入锅中,用筷子快速搅拌,形成蛋末,盛出备用。

4、另起锅入油,放入适量葱花炒香,将西红柿丁、黑木耳放入锅中大火翻炒均匀。

5、再加入焯好的洋白菜翻炒,最后放入鸡蛋碎,加适量盐、糖调味。

6、出锅前淋入少许香油提味,盛出即可。

来源:网络

整理:太原潮生活(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请戳阅读原文

↓↓↓↓↓↓↓↓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效治疗
如何治疗白癜风土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xishengzx.com/sxzw/8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