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考古,收藏;

民俗,古建,风土,文章。

山西现在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了清代的“九府十六州,八十七县”,清代裁撤了清源、马邑、乐平、平顺四县,从此设置基本稳定。

目前山西省共管辖个县区。

山西表里山河,历史悠久,每一个县的名字都有来处,考证如下:

一,太原市

太原

太原,即大平原,上古“大”“太”通用。《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太原”作为地名称谓出现于春秋以后。战国时太原作为赵地,都晋阳。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晋阳,为太原置郡之始。宋、金、元、明、清时期,“太原”广义上指太原府,狭义则专指在唐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原城。民国16年(年),设立太原市。今辖六区三县一市。

今天太原市的前身晋阳古城,公元前年赵氏家臣董安于筑于汾水之畔。所以太原市也成为全国少有的几座有明确建造纪年的城市。

1,迎泽区

因明清太原城迎泽门而名。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亲家、晋王朱棡岳父永平侯谢成扩建太原城,迎泽门(俗称大南门)为八大城门之一。太原解放后,在大南门外修建了迎泽大街、迎泽公园、迎泽宾馆等。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迎泽”为名将原南城区改为迎泽区。

迎泽大街等“迎泽”与迎接毛泽东无关,来自于城门的名字。

2,杏花岭区

因明代晋王府花园而名。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是晋王府的花园,多植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名“杏花岭”。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杏花岭街,设有杏花岭办事处等。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杏花岭”为名将原北城区改为杏花岭区。

杏花岭区现为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

3,小店区

因原小店村而得名。村落形成于北宋初年,宋朝水淹火焚晋阳城后,该地成为新建的平晋县向西通往晋阳故城之汾河渡口要地。初有小片客栈,后商贾汇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称小店。明嘉靖《太原县志》载:“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四达道也。”年,太原市第四区改成小店区,区政府驻小店村。年,太原市郊区划分为南、北郊区,南郊区政府驻小店镇。年太原市调整小区行政区划,将原南郊区东半部分改为小店区。

4,晋源区

因居晋水之源而名。史载“夑父迁晋水之旁”,而唐国改称为晋。年,设晋源县。年,太原市第六区改称晋源区。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年,原南郊区西半部分成立晋源区。

晋源,简单地意思就是三晋之源。

5,万柏林区

因柏树林而名。太原解放前,当地居民在此大量种植柏树,因数量众多,故称“万柏林”。年,太原市第五区改称万柏林区。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万柏林”为名将原河西区改为万柏林区。

网传万柏林区是因为阎锡山想身后将自己埋葬在这里,阎锡山小名“万喜子”,又字“柏川”,圣人之墓约“林”,故合起来叫“万柏林”……

这是错误的,阎锡山字“伯川”,没有“柏川”的字。

6,尖草坪区

古时该地大量生长着一种尖且带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桥,设有尖草坪办事处等。“尖草坪”一词也已经超过了原来的范围,泛指以太钢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尖草坪”为名将原北郊区改为尖草坪区。

近年来,尖草坪区随意简称“草坪区”,甚至出现在大幅喷绘上,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7,古交市

古交原称交城。隋开皇十六年(年)在此置交城县,唐武后天授二年(年),移县治于山南却波村,此地遂称故交城,简称故交。故、古词义相同,渐演变为古交。清代为古交镇,年,成立古交矿工区,年改称古交市。

8,清徐县

由清源县和徐沟县两县合并而名。清源,隋开皇十六年(年),以清源水而名。民国5年(年)废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原县治改为清源镇,次年复制清源县。徐沟,因金水、嶑峪二河汇流徐徐而下,其城以旧沟为限而筑,故名徐沟。金大定二十九年(年),置徐沟县。年清源县与徐沟县合并,取两县首字为清徐县,属榆次专区。年,清徐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9,阳曲县

汉置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补志》载:“应劭曰: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名阳曲也”。汉建安二十年(年)曹操将阳曲县治所移至今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隋开皇六年(年),隋文帝杨坚恶阳曲之“曲”,改为阳直县。后又复称阳曲县。宋太平兴国七年(年),阳曲县治所移于太原城西郭外。金天会年间移于太原府城内,阳曲县成为山西首县,史称“三晋首邑”。

旧时阳曲县居于太原城中,所以太原府城中心就在阳曲县,县衙在今天府西街国贸一带,光绪大水后,迁至今皇华馆。后来逐渐北移,以黄寨镇为县治。

山南水北为“阳”,阳曲的“阳”指古阳曲在滹沱河之北。

10,娄烦县

以古代楼烦部落得名。历史上曾有过楼烦国、楼烦郡、楼烦监、楼烦县等行政建置,但治所大都不在今境内。其作为今楼烦特定的地名称谓,当始于唐。唐龙纪元年(年)置楼烦县。之后,时废时置。明初废县为镇,入静乐县。年,重置娄烦县,属吕梁地区。年,娄烦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娄烦县实因古代少数民族“楼烦”得名。年后干部文化水平低,在文件中常将“楼”错误地简写成“娄”,以讹相传,至今写作“娄烦县”。

二,大同市

大同

隋代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为“天下大同”。唐末,随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辖四区七县。

何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1,大同市城区

年5月2日,大同和平解放,改县为市,城区为市的一部分,称城内。初设四个区,年改为三个区,年城内只设两个区:一区辖东北隅、西北隅、北关;二区辖东南隅、西南隅、南关、东关;区公所改为区人民政府。年2月,城内一、二区合并,成立大同市市区,同年4月改为大同市城区。

2,大同市矿区

年3月大同市设立口泉矿区办事处。年4月改名为口泉矿区人民政府。年口泉矿区改称为口泉区。年5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域划出,成立郊区,口泉区转以城镇工作为中心。年10月,由口泉区划出,成立大同市矿区。

3,南郊区

年3月大同市设立口泉矿区办事处。年4月改名为口泉矿区人民政府。年口泉矿区改称为口泉区。年5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域划出,成立郊区,年10月撤销郊区,正式成立南郊区。

4,新荣区

建国初期,本区分属大同市和左云县,归属察哈尔省。年,除郭家窑、东胜庄、破鲁三个乡外,其余区域划归大同市郊区。年属古城区。年,复归大同县管辖。年,在今新荣村西成立大同市北郊区。年4月,因所在地村名改名为新荣区。

5,大同县

县名由来之意同“大同市”。年5月大同解放,东、西大同县合并,属察哈尔省雁北地区。年属山西省雁北地区。年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年归属大同市称大郊区,年原大同县划为古城区。年恢复大同县建制,归雁北专署。年7月1日,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归属大同市。大同县行政中心自古以来一直在市区,年迁到西坪镇。

6,阳高县

汉置高柳县,后为恒州高柳郡,领高柳、安阳二县。明洪武二十六年(年)置阳和卫;三十一年(年)在今址筑城,因城在洋河之畔而谐名阳和城;宣德元年(年)移高山卫同治,又置阳和通判。清顺治三年(年),阳和、高山合为阳高卫;雍正三年(年)改卫为县,为阳高县名之始。

7,天镇县

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唐置天城军,辽、金、元相继为天成县,明初(年)改立天成卫;洪熙元年(年)兼置镇虏卫。清顺治三年(年)并天成、镇虏二卫为天镇卫。雍正三年(年)改置天镇县。

8,浑源县

西汉置崞县、平舒二县,分属雁门郡和代郡,两县合并为崞县,属恒山郡。东汉建武年间,废崞县,置常山关(常山即恒山,因避文帝刘恒讳改名)。三国时,曹魏复置崞县。北魏置崞山县,隶司州,为京畿内地。唐初为云州属地,后析置浑源县,因地处浑河之源而得名。

9,灵丘县

灵丘之名,战国时就已出现,“丘”即坟墓,以赵武灵王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年)设置灵丘县,属幽州代郡。东汉属中山国,后废。北魏复置灵丘郡,属司州。

10,广灵县

战国时为平舒邑,属赵国。秦属代郡。西汉始置平舒县,隶属幽州代郡。辽统和十三年(年)置广灵县,因县西15公里处有广灵泉而得名。

广灵县是山西境内唯一说河北方言冀鲁官话的县份。

11,左云县

明洪武二十六年(年)置镇朔卫。永乐七年(年)改名左卫。正统十四年(年)把长城外的云川卫并入,称左云川卫。清雍正三年(年)撤卫设县,称左云县。

三,运城市

运城

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春秋时属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秦始皇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之后一直惯称河东。年,成立运城专署。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年,晋南地区撤销重设运城地区。年改为地级运城市。辖区一区两市十县。

1,盐湖区

年,运城专区治运城。年,撤运城专区归晋南专区。年7月,解县和虞乡合并为解虞县。年7月,运城镇并入安邑县。年11月,安邑、解虞、永济、临猗合并为运城县。年1月至1年7月,分别析出临猗、永济县,原解县、安邑仍称运城县。年改运城县为运城市,年运城市改为盐湖区,因境内的盐池亦称“盐湖”而得名。

2,永济市

永济古称蒲坂。秦置蒲坂县,清雍正六年(年)升蒲州为府,附郭置永济县,县名源于境内有明代水利工程永济渠。

3,河津市

战国为魏皮氏邑,秦始置皮氏县。王莽天凤元年(14年)改名延平县。东汉复称皮氏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年)改为龙门县。宋宣和二年(年)改名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禹门渡口而得名。年撤县建市。

河津上古称为”耿“,为耿姓的发源地。

4,临猗县

临猗县组建于年,系临氏、猗氏两县合并各取首字而得名。“临晋”一名的由来,一种解释为:春秋时期,秦国在黄河西岸筑城堡“以临晋国”,故名临晋;另一种解释为:此地春秋古称晋阳,唐代称晋城,故名临晋。“猗氏”一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国。《路史》云:“夏有猗国”汉代置猗氏县。

5,万荣县

万荣县系万泉、融合两县合并各取首字而得名。万泉以“城临山涧、地多涌泉”得名,唐武德三年(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地置万泉县。荣河西周为耿地,开元十年(年)修后土祠得古鼎,改称宝鼎县。宋大中祥符四年(年),荣河溢河,人称祥瑞,改称荣河县。年万泉、荣河两县合并。

6,稷山县

商周称稷。春秋属晋,称清源。战国属魏,后属赵。秦属河东郡。西汉以汾河为界,汾南为左邑县(今闻喜),汾北部分属长修县(今新绛)。东汉汾北并入皮氏(今河津),汾南部分并入闻喜县,设稷山亭。北魏初属龙门郡,太和十一年(年)置高凉郡,设高凉县。隋开皇二年(年)绛州移正平,于汾北筑县城,因境内有稷王山而得名稷山县,沿用至今。

……

篇幅所限,其余市县可







































治疗白癜风什么方法好
对氨基苯甲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xishengzx.com/sxzw/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