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性早熟(CPP)是最常见的性早熟类型,其发病原因是脉冲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的过早激活。女孩通常表现为特发性性早熟,而男孩的CPP主要是由于器质性病变。遗传因素、种族、营养状况、环境变化等都参与了CPP的发病机制,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是治疗儿童中枢性性早熟(CPP)的首选疗法1,2。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药物治疗选择性地和有效地抑制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性发育,延缓骨骼成熟,提高成人的最终身高(FAH),避免社会心理/行为后遗症,并减轻父母的相关焦虑1,2,3,4。

虽然GnRHa(如亮丙瑞林等)的使用有利于患儿身高增长,但净身高获益(HG)与长期的治疗和预测结果仍存在争议。此外,GnRHa治疗对成年期体重和代谢、骨密度(BMD)和生殖功能、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发病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xishengzx.com/sxzw/13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