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别称三晋之渊源
山西历史悠久,战国、秦、汉时代就有山西之称。《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曰:“萧何填抚山西”。中国之名,源于古代天下之中的河东。晋国多年的历史,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发展变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华文明进步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国末期,六卿蚕食君权,以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剖分晋土,灭亡晋国,自立为三个侯国,史称“三晋”,这是全国各省唯一的别称。 三晋历史非晋国历史延续 民国时期编纂出版的《辞源》载云,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自立为国,史称“三晋”。然而,年出版的三卷《现代汉语辞海》、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山西本省教育出版社编纂出版的三卷《现代汉语辞海》等,都未见“三晋”一词。 周王朝祖辈是尧王所封的后稷,姓姬,名弃。公元前年,其后裔姬发克商,建立了世袭中央王朝周朝,称周武王,在位4年,卒。公元前年,太子姬诵继位,为周成王,在位年。晋国何时建立?唐叔虞何时封为晋国君侯?史书少有明载,但《史记》记载了两则趣事:其一是周武王会见周成王母时,梦见天帝对其言:“我让此女生一男孩儿,取名‘虞’,再把唐地封给他。”此女果然生一男孩儿,手心花纹正有一个“虞”字,便起名“虞”;其二是周武王卒后,河东发生叛乱,曾与周武王一起灭商的亲弟周公(姬旦)领兵平叛。周成王年幼时,戏耍中拿一片桐叶削成圭状递给其弟虞,并说:“以此封你为唐君。”史佚闻言即请求择日封君。周成王说:“我和他说着玩的。”史佚急道:“天子无戏言。”于是,周成王将唐地封给虞。 唐地位于古代天下之中的河东。《史记》载:“唐在(黄)河汾(水)之东方百里。”早期,尧帝曾封于此,称唐尧,后迁于襄汾陶寺。《史记》载:“故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公元前年,唐叔虞卒,其子姬燮继位,更唐为晋。《史记》载曰:“唐叔(之)子燮,是为晋侯。”《晋国史》载:“唐叔虞在位年限大体与周成王相始终。”据此推算,古唐国(晋)始建和唐叔虞始封为唐国君侯,大约在公元前年之后。若以周威烈王公元前年封韩、赵、魏为诸侯计,晋国历史年;若以晋静公被杀(公元前35年)、晋国完全灭亡计,晋国历史年。此与许多史书所载晋国历史多年大致相符;自公元前年韩、赵、魏封侯到公元前1年灭亡,韩、赵、魏三国延续18年。如将晋国历史与三晋存亡年限合计共87年。为什么史书多载晋国历史多年呢?《晋国史》也只记载了晋国多年的历史。这些或为说明,晋国多年的历史就是晋国的历史;史称韩、赵、魏为三晋的18年历史,并非晋国历史的延续。 《史记·天官书》曰:“三家分晋。”张守节正义:“周安王二十六年(前年),魏武侯、韩文侯、赵敬侯共灭晋静(侯)而三分其地。”此或为山西别称三晋之渊源。 六卿制是晋国灭亡祸根 晋文侯时期,晋国小宗势力已极盛。公元前年,晋昭侯将其叔父成师于曲沃封为君长,后称曲沃桓叔,与小宗势力历经几番厮杀,桓叔胜出,周僖王赐为晋国君,称晋武公。其子诡诸于公元前年继位,称晋献公。为防止重蹈“曲沃代翼”覆辙,便再次围杀公室诸公子,迁都于绛,并将“不续群公子”作为国策。 晋献公是很有作为的国君。《韩非子·难二》载:“晋献公时讨十七,服三十八”,其疆域多有扩张。但其晚年宠爱骊姬而酿成“骊姬之乱”,迫使长子申生自杀,次子重耳被迫流亡于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八国19年。公元前年,在秦穆公帮助下,重耳从秦国返回晋国,成为晋文公。他时年6岁,雄心犹在,平息叛乱,稳定局势,改革弊政,举贤任能,兴利除害,明德惠民,使国政、经济、军事得以昌盛,并帮助周襄王平息了异母大叔甘公带政变。公元前63年,在城濮之战中,晋国一举击败了以南方强楚所组织的陈、蔡、郑、许联盟军,成就了霸业。周襄王授其“得专征伐”权力,封其天下诸侯国盟主。由此,晋国雄踞一方。周梁惠王称道:“晋国天下莫强焉。”但晋文公继承了其父三军六卿制,韩、赵、魏、范、智、中行六卿,各封有自己的领地,势力日渐扩张。六卿一方面维护晋国的霸业,另一方面蚕食晋国君权和国土。到晋定公时期,晋国权势趋向衰弱。六卿之间也相互蚕食领地,其势渐强而专政,晋国君渐弱而不能制。晋出公时期,智氏组织韩、赵、魏讨伐范氏和中行氏,迫使二氏出逃。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年),韩、赵、魏、智四家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所有封地。四氏中,智氏领土最多,势力最强,向韩、赵、魏索要瓜分所得二氏之封地。韩、魏惧而满足智氏要求,赵氏断然拒之,被迫出逃于晋阳。智氏组织韩、魏击之未成。事后,韩、魏共识前车之鉴,唇亡齿寒、辅车相依,赵氏不亡尚可存兴。如赵氏亡,后必亡之。于是,韩、赵、魏三卿联合击智,尽灭智氏全族。周威烈王于公元前年册封韩、赵、魏为诸侯。此时,晋国尚在,晋公仍依序继位,与其他三国并存并立,但所有朝政之事均由另三国决定。《史记·晋世家》载:“幽公之时,晋畏,反朝韩、赵、魏之君。独有绛、曲沃,余皆入三晋”。“孝公卒,子静公倶酒而立。”《史记》云:“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此为韩、赵、魏三国最后一次分晋,致使晋国祭祀祖宗之地也全无。晋静公被贬为庶民,屡次迁居后定于韩国治下的屯留。韩侯又唆使静公的韩妃杀死静公。至此,晋国彻底灭亡。 北宋司马光是大史学家,他对历朝历代的兴亡历史和晋国多年的兴亡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韩、赵、魏剖分晋地,灭掉晋国,封为诸侯,是痛心的历史事件。他于晋国灭亡约年后编著的中华第一部编年通史《资治通鉴》就是以韩、赵、魏灭晋立国作为开篇的。他深谙鉴史之后说:“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假如韩赵魏合而不离,或许当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中国的历史可能重写。司马迁、司马光对大中华一统持赞赏态度,只是对晋国如此灭亡而感到痛心。 三晋别称非同三秦合称 一是两者性质不同。春秋末,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剖分了晋国疆土,惨杀晋静公而灭晋国,各自立为独立的诸侯国;“三秦”是秦亡汉前的项羽,封原秦将章邯为雍王、封司马欣为塞王、封董耿翳为翟王。“三王”都非各自独立的“国王”,只是当时地方长官之称,一切政令听从于项羽。三晋唯指韩、赵、魏三国;三秦则非雍、塞、翟三国,而是专指秦西、秦东、秦北三个地区,合称为“三秦”。 二是两者统治与管理的范围不同。三晋之中的韩国国都由杨翼(禹县)迁于河南新郑;赵国国都由晋阳迁于邯郸;魏国国都由安邑迁于开封(古称大梁),与周王朝都城洛阳相邻。三国的疆域不仅包括山西全境,还包括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河北省西、中、南部地区;陕西省秦岭以北、华县以西部分地区以及山东省南端、西端小部分地区。而雍王管理陕西省中西部(含今甘肃省东陲一小部分地区);塞王管理今陕西省东部至黄河地区;翟王管理今陕西省北部地区,是合称的“三秦”。三秦的三个地区除甘肃省东陲以外,全部在今陕西省范围内。 史称的三晋,是晋国三家卿大夫与晋国彻底脱钩后完全独立的3个国家。其疆域横跨晋、冀、豫、秦、鲁5省。除山西全境之外,还包括其他4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地理学家所称的中原为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山东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等黄河中下游地区,三晋则为史称。 三是山西历史悠久,其名早于其他许多省名,且始终如一。自战国时期至今,一直称为山西。三晋,是山西的别称,而非诸多人误以为的晋中、晋南、晋北三个地区的合称。 本文转载自《山西日报》 (点击封面可购买) 《河山之间——太行、黄河、长城构架的山西》 李广洁王杰瑜(著) 40千字 01年6月 三晋出版社 读过书中的文字,当“山西”之名再被提起时,相信所有人都会说,原来,山西远不止煤和醋这么简单啊...... 山西地理系列安介生:中国历史地理变迁中山西的区位价值 山西讹传二百年的一个县名,只因胡汉音译不同 清末以来山西版图的大致变迁 山西省是如何划分晋南、晋中、晋北的? 山西河东,为什么能够成为古代军事联动枢纽? 为什么山西运城浑身陕西味儿? 山西的中心在哪里? 晋西北为什么乱成了一锅粥? 摄影师镜头下的张山西美图,让你重新认识厚重山西! 大美山西行,串连起山西个县市区 山西省的由来 自古兵家必争的八个山西军事要地 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十大人文名胜,是否也是你心目的地标? 俯瞰山西,三晋大地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最强“山西大全”来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被问山西有什么了!你晓得表里山河几十几座山来几十几条河? 山西各县市最高峰盘点山西各县市别名别称盘点涨知识,山西个县名歌(值得收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xishengzx.com/sxzw/129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西一市国资运营公司原总经理被逮捕上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