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山西经济为什么遭遇滑铁卢
一季度增长5.4%,二季度增长6.1%,三季度增长5.6%。山西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年初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幅为7.5%)。然而,山西省迄今连续三次亮出的“成绩单”,均与这一目标相距较远。那么,曾经红火的山西经济为何会遭遇滑铁卢呢? 据山西日报报道,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工业是山西经济中当仁不让的“大头”,工业经济好坏直接带动和影响全省经济。然而,这样一组数据让人揪心:前三季度,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10月,这一数字降到3.8%;11月,又降到3.3%,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连续下降态势。 “我省实现全年预定增长目标的难度较大。”尽管比赛终结的哨声尚未吹响,但根据前3/4场的表现,作为“场外评论员”的一些省内经济研究机构已经给出了这样的预判。 对于经济增速的大幅回落,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一针见血地指出:“煤价大幅下跌使我省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尤其是经济效益呈现出‘断崖式’下滑。”省长李小鹏则表示,受煤炭行业需求不旺、价格下跌等当前因素,以及经济发展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规模不大等长期问题影响,经济运行仍处于最困难的时期。 不得不提及的是,但凡产业格局粗放单一的地区,当地经济必定脆弱性突出,大起大落成为难以摆脱的痼疾——这几乎成为一条经济铁律。在山西,随处都能嗅到煤的气息、感受到煤的分量。仅煤炭一项就撑起我省工业的半壁江山,如果再算上与煤炭密切相关的焦炭、冶金、电力,这四大传统产业在全省工业总值中的占比达到70%以上。 多年来,山西省经济始终没有走出“资源型经济困局”。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山西省经济大幅度下滑,年经济增长降为全国倒数第三;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山西省年经济增长全国倒数第一。今年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山西省经济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倒数第二。 实际上,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环境只要不景气,山西就会很轻易地被“拖下水”,全省大量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相当一批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 以吕梁为例,过去十多年,煤炭资源富集的吕梁曾创造了“全省发展最快、经济增速第一”的财富神话。但煤炭“黄金十年”结束后,吕梁经济在全省下滑得也最快。1月至9月,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有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8.2%,比上年同期净增12户。企业亏损总额达到76.7亿元,同比增长29.2%;利润总额为负的27.6亿元。 吕梁头顶的光环迅疾褪去,将我省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的问题又一次暴露无遗。如果再不改变这种产业结构,山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是空话一句。 那么,煤炭是不是已经穷途末路?对此,国内能源领域权威专家明确回应:中国的能源革命不是“革煤炭的命”,煤炭革命也不是“去煤炭化”。“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煤炭作为中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轻易改变,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好才是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核心。 国家有关部委表示,在考虑“十三五”规划时将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煤炭在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清洁利用。 省委书记王儒林亦发文要求,山西走出一条“六型”转变、“革命兴煤”的新路,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煤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向“清洁低碳型”转变,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向“集约高效型”转变,全力抓好大基地、大集团建设,不断提高矿井的现代化水平;向“延伸循环型”转变,重点推进煤炭产业延伸发展、煤化工链条式发展、煤机装备集群发展、煤炭固废综合循环利用;向“生态环保型”转变,着力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煤炭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向“安全保障型”转变,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煤炭产业安全发展。 另据了解,因为产业结构与当年的德国北威州鲁尔区十分相似,山西被称为是“中国的鲁尔”。上世纪50年代,原本以生产煤炭和钢铁为主的鲁尔区,经济快速滑入低谷。之后,鲁尔连续30多年通过大力实施煤炭产业集约化、产业多元化经营、重视采用新技术及治理环境污染等措施,一举走出资源型经济困境,成为一个生机勃勃、颇具独创性的经济和文化城市群落。 而上述“六型”转变方向,与鲁尔区在城市转型中的路径选择、表述虽不同,内涵却极相似。 一季度增长5.4%,二季度增长6.1%,三季度增长5.6%。山西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年初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幅为7.5%)。然而,山西省迄今连续三次亮出的“成绩单”,均与这一目标相距较远。那么,曾经红火的山西经济为何会遭遇滑铁卢呢? 据山西日报报道,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工业是山西经济中当仁不让的“大头”,工业经济好坏直接带动和影响全省经济。然而,这样一组数据让人揪心:前三季度,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10月,这一数字降到3.8%;11月,又降到3.3%,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连续下降态势。 “我省实现全年预定增长目标的难度较大。”尽管比赛终结的哨声尚未吹响,但根据前3/4场的表现,作为“场外评论员”的一些省内经济研究机构已经给出了这样的预判。 对于经济增速的大幅回落,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一针见血地指出:“煤价大幅下跌使我省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尤其是经济效益呈现出‘断崖式’下滑。”省长李小鹏则表示,受煤炭行业需求不旺、价格下跌等当前因素,以及经济发展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规模不大等长期问题影响,经济运行仍处于最困难的时期。 不得不提及的是,但凡产业格局粗放单一的地区,当地经济必定脆弱性突出,大起大落成为难以摆脱的痼疾——这几乎成为一条经济铁律。在山西,随处都能嗅到煤的气息、感受到煤的分量。仅煤炭一项就撑起我省工业的半壁江山,如果再算上与煤炭密切相关的焦炭、冶金、电力,这四大传统产业在全省工业总值中的占比达到70%以上。 多年来,山西省经济始终没有走出“资源型经济困局”。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山西省经济大幅度下滑,年经济增长降为全国倒数第三;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山西省年经济增长全国倒数第一。今年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山西省经济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倒数第二。 实际上,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环境只要不景气,山西就会很轻易地被“拖下水”,全省大量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相当一批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 以吕梁为例,过去十多年,煤炭资源富集的吕梁曾创造了“全省发展最快、经济增速第一”的财富神话。但煤炭“黄金十年”结束后,吕梁经济在全省下滑得也最快。1月至9月,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有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8.2%,比上年同期净增12户。企业亏损总额达到76.7亿元,同比增长29.2%;利润总额为负的27.6亿元。 吕梁头顶的光环迅疾褪去,将我省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的问题又一次暴露无遗。如果再不改变这种产业结构,山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是空话一句。 那么,煤炭是不是已经穷途末路?对此,国内能源领域权威专家明确回应:中国的能源革命不是“革煤炭的命”,煤炭革命也不是“去煤炭化”。“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煤炭作为中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轻易改变,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好才是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核心。 国家有关部委表示,在考虑“十三五”规划时将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煤炭在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清洁利用。 省委书记王儒林亦发文要求,山西走出一条“六型”转变、“革命兴煤”的新路,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煤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向“清洁低碳型”转变,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向“集约高效型”转变,全力抓好大基地、大集团建设,不断提高矿井的现代化水平;向“延伸循环型”转变,重点推进煤炭产业延伸发展、煤化工链条式发展、煤机装备集群发展、煤炭固废综合循环利用;向“生态环保型”转变,着力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煤炭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向“安全保障型”转变,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煤炭产业安全发展。 另据了解,因为产业结构与当年的德国北威州鲁尔区十分相似,山西被称为是“中国的鲁尔”。上世纪50年代,原本以生产煤炭和钢铁为主的鲁尔区,经济快速滑入低谷。之后,鲁尔连续30多年通过大力实施煤炭产业集约化、产业多元化经营、重视采用新技术及治理环境污染等措施,一举走出资源型经济困境,成为一个生机勃勃、颇具独创性的经济和文化城市群落。 而上述“六型”转变方向,与鲁尔区在城市转型中的路径选择、表述虽不同,内涵却极相似。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xishengzx.com/sxyw/7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西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分享创新攻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