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观察(一)

(资料图片)

  编者按   

  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展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年乃至“十三五”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传统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与东北一样,经济发展困境重重,改革压力尤为巨大,负担尤为沉重。尽管今年以来去产能政策效果初显,推动煤价小幅回升,但产业结构畸重、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并未改观。如何客观看待山西当下发展态势?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路有多远?请   经历了三年多的深度滑坡,山西经济出现了低位趋稳的迹象。今年上半年,山西GDP增速为3.4%,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煤炭价格的小幅回升无疑是支撑山西经济面好转的因素之一,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研究人士表示,从专业角度讲,不能用价格分析经济走势,“煤价上涨,经济就好转”是不理性的结论,必须从经济发展质量、结构上进行分析。 

煤价反弹难改波动触底走势 

  目前的山西,煤炭行业占该省工业比重依然高达42.3%,是该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其全局性地位和影响是短期内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从今年2月份开始,煤炭价格进入小幅回升通道,山西工业随之出现低位趋稳势头。3月份,该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实现了当月增速由负转正,成为年9月以来的最高增速。但就在4月份去产能政策——个工作日减量化生产制度落地实施后,由于煤炭产量急速下降,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调头向下,环比降幅达5.2个百分点。当月煤炭行业降幅更是高达8.1%,负拉动该省工业3.8个百分点。

  

  去产能政策促使山西煤炭产量大幅下降的同时,也推动了煤炭价格的持续回升,与年初相比,近期环渤海大卡动力煤价格已上涨80元左右,涨幅达21.8%,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煤炭产量对山西经济的巨大冲击。

  

  山西省经信委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特别是5月、6月,山西工业出现了“四个低位回升”:一是工业增速低位回升,二是主导产品产量增速回升,三是主导产品价格总体回升,四是企业开工率逐月回升。

  

  对于这些积极因素,山西大学副校长、经济学教授杨军向本报记者分析称,剔除价格因素,山西目前的经济态势可以用“波动性触底”来描述。在他看来,只有技术水平、实体产业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经济社会运行成本降低等因素共同支撑,才能带来经济的真正企稳回升。

  

  “煤炭黄金十年,山西被‘煤炭价格’这个魔鬼遮住了眼睛,遮住了发展的眼光,现在坚决不能再让‘煤炭价格反弹’遮住视线,影响了发展定力。”杨军告诉记者,山西工业虽然降幅收窄,但仍未改变负增长状态,特别是煤炭、钢铁、冶金、电力四大支柱产业产值继续保持下跌态势。铝产业虽然一枝独秀,但是考虑到电解铝下游产品已经过剩,产值增长具有不确定性。非煤产业发展规模依然较小,难以在短时间内对GDP形成足够支撑。

  

  更为关键的是,此轮煤、焦、钢等工业品价格上涨,主要得益于去产能政策预期,市场需求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善,煤价持续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今年7月中旬在太原的全国夏季煤炭交易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就客观分析称:“煤炭价格的积极变化是在全国严格控制产能、控制违法违规建设、严格实行减量化生产下得以实现的,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处在经济低谷中的山西,同稳增长一样备受   

  山西经济研究领域一位资深学者认为,山西非煤产业的增长不能排除煤炭等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带来的被动性增长,存在跷跷板因素。本报记者从山西省经信委了解到,山西煤炭占工业比重45%左右,煤炭产业增加值如果下跌10%,工业跌幅可能达到4%—5%。7月份煤炭产业下降8.9%,负拉动山西工业增长4.2个百分点。非煤产业连续4个月正增长,7月增长9.4%,高于山西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很不容易,这说明了工业结构变化的积极趋向。

  

  但从总体上来看,山西不少经济领域人士对该省当下的转型进展充满担忧。杨军向本报记者分析了全国各类地区上半年的经济数据,认为有三类地区实现了较快增速,分别是经济基础厚实、政策及发展机遇抢抓到位、后发优势利用充分的地区。而山西显然不在这一行列。“应该说,当前我省发展还很困难,还未找到明显的后发优势和发展机遇。”杨军对本报记者说。

  

  对于第三产业的引领增长作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山西经济界人士都进行了客观分析。“第三产业是为一、二产服务的,过分强调三产发展,会掉入虚拟经济的陷阱。”山西省相关职能部门的一位处室负责人分析称。从山西的具体情况看,第二产业下降,生产性服务业肯定也是下降的。那么第三产业7.6%增速的含金量值得探究。

  

  按照山西省统计局数据,山西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5亿元,占该省GDP比重为56%,而全国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占GDP比重为54.1%。杨军认为,山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全国水平要高,说明山西经济有泡沫,一是服务业的利润超过了制造业利润,二是价值形态的经济总量远远超过实体形态的经济总量。

  

  投资的强度和结构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后劲和结构。山西近年来一直在投资上下功夫,力图通过投资实现稳增长的同时为调结构打下坚实基础。就今年上半年看,山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为57.6%、-4.9%、14.6%。“这说明山西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从总量上看,考虑到山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基数较小,投资增速只有达到35%以上才有可能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产生影响。从结构上看,无工不富,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只有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服务业发展才是有内涵、有质量的。-4.9%的工业投资增速说明山西在转型上依然力度不够,在结构调整上依然方向不明确。”在杨军看来,稳投资就是稳发展,优化投资结构就是优化经济结构,欠发达地区要紧紧抓住投资这个“牛鼻子”,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 

“两个关键两手硬”开启山西经济新局 

  近两年来,东北经济的断崖式下跌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专题调研组近日就兵分两路摸底东北经济。资源型经济特征突出的山西也有不少人表示,目前的山西仅靠自身力量难以摆脱发展泥淖,亟待中央高层托底,统筹施策。否则,山西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山西会否作为局部地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将成未知数。

  

  对于当前的山西经济态势,杨军认为,最大的问题不是调结构,而是保增长。“工业不振,生产性服务业就没有用武之地。而经济总量上不去,投资能力就大大受限,投资不足,新兴产业的发展、新项目的设立就是空话。”前文所述山西经济研究领域资深学者所持观点相似:“山西经济结构单一,一旦宏观形势下行,很容易出现经济失速。企业盈利稳不住,财政、民生都稳不住,当务之急是稳增长,实际是稳效益。”

  

  而稳增长的核心途径依然是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加快增长,对此,杨军认为,山西应该采取PPP、BTO、BT等多种模式,加大对教育、医疗、农林水及其他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吸引企业家投资。在具体的产业转型领域,杨军呼吁称,山西一定要脱离煤炭做文章,选择一两个重点产业集中发力。

  

  与东北一样,作为传统资源产业和重工业基地,体制僵化、国有企业独大、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思想观念封闭等因素被视为山西经济积重难返的主要原因。前文所述山西经济研究领域资深学者建议称,国家层面可考虑由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水平较高的省份与山西对口合作,在合作区内实施东南省份已有的政策、规则,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对口合作以及干部交流推动山西创新体制机制,协助开放小环境,逐步影响调整大环境。

  

  山西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屡新一月有余,多次强调,当前山西经济面临多年少有的困难,从自身看,问题的根子在经济结构上,要抓住市场倒逼的历史机遇,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综改试验区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新路。他同时提出,山西将同步抓好“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和“推动经济稳定向好”这两个关键,做到两手硬。

  

  “两个关键、两手硬”的提出,正带领着山西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未来山西转型升级路的铺排布局仍待观察。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
儿童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xishengzx.com/sxwh/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