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311/8736666.html

望山西

从经济地理看山西历史上的衰败

元代运河兴,山西落

山西省代县百草口长城

走笔至此,也许读者会为山西而遗憾,但从政治经济大势观察,你得承认山西早已衰落了。用谭其骧先生的话说,“就是不太重要了”。虽然具体到山西境内,从数字化考量,其多个方面仍然处于发展之中,但很遗憾,山西已经与天下大势渐行渐远。对包括山西在内的中原经济,程民生先生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

山西境内的黄土地

北方经济的发展变化历程,如同一轮红日,经历了灿烂的朝霞、辉煌的正午、悲壮的黄昏和气息奄奄的沉沦。”(注: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人民出版社年。)

荒废的河山

近年的一个走势是中国在世界的衰落,而近年—年,是山西、中原在中国的衰落。

野草中的故土

对于山西,其实年,北汉覆灭,晋阳古城焚毁,就是一个标志。这一年,影响中国北方大势的山西割据势力的消亡。不过这只是象征性的,而其真正改变山西命运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中原政权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在经济、文化上超越北方;二是宋元时期大运河的日渐繁荣,改变了中原政治、经济一元化地位,导致中国政治、经济两个中心分离,而后沿着大运河线重新布局。

大运河地图

这种政治布局由河南洛阳向东南移动后,固定于开封、临安、南京一带,而后新型经济城镇由沿运河展开,分布于南北一条线,北达北京,南达杭州,而中间沿线是一系列城市群的崛起。运河的兴盛改变了宋元以后的中国,并且一直持续到清末。笔者以为,京城、运河就是中国的大势所在。其中的调整是北京最终稳定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而江南则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直至今日,大致如此。

元明清三代,除明初短暂一段外,都以北京为都城,坐北向南。北京开辟的气象,格局更大,远超长安、洛阳和杭州。此时的江南,富庶远超北方。宋以降,中国最终形成的格局是:政治中心居北京,经济中心在东南。为了平衡这种政治、经济的走势,南北交通的重要性超过了过去东西轴线的往来。这也是大运河在历史上的洪荒之力。

而这种力量不仅不能有益于山西,反而使之更加尴尬。宋代山西,从大势上观察,已经脱离主流热点。毕竟它距离运河、江南已经很远。此后,金代统治的山西离汉人南移政权更是遥不可及。元代大运河的勃兴,让山西乃至豫秦等远离大势,包括长安、开封、洛阳这些伟大聚落,也渐渐出局。

隋唐大运河变化

运河作为古中国的经济大动脉,其调节作用在中古、近古显而易见。孔传:“所载者四,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无非记述了四种交通方式,輴即橇,樏即轿。而以运河之漕运则是古中国南北交流的主要手段。

虽然运河开凿于隋唐,但其价值却是逐渐升级,而至元代才上升至“国家大计”的高度。其原因在于,元朝建都北京后,人口激增,需要调运大批粮食及日用品。按旧时交通,粮食还要依靠隋运河绕道洛阳从江南输送,这种“之”字形运河“长且绕”,行船很费周折。为了改变这种“曲折”情况,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对运河“裁弯取直”,把山东新修的运河与江苏、河北原有的运河连接,河南段运河随即废置。于是,河道自东西向(由陕西宝鸡到洛阳)变为南北向,这种路线这才真正趋近于当代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不由想起那位隋炀帝,他真是亏本,做了此等好事,还被手下禁军缢死,再赔上千古骂名。

随之,元朝对漕运(司马贞《史记索隐》:“车运日转,水运日漕。”)严重依赖,形成“国家不可一日无漕”之说。之后,此后对运河的管理不断升级,运河继续受到恩宠。明代又建立起针对运河管理的漕运制度,千里运河开始进入管理阶段。

繁忙中的漕运

随着元代漕运兴起,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运河经济”概念。运河比陆运更经济、运量更大;运河还可以调节南北的经济、政治,使中国处在一个基本的平衡状态。运河的兴盛使中国重心由洛阳向东南部转移,这算是一种经济杠杆力的调整。

运河中的大型漕船

唐宋以后,大运河主要承载起输粮重任。大运河沿岸的德州、临清、东昌(聊城)、淮安、扬州、镇江、杭州等数十座城镇,都因为临近运河而发展起来,形成运河城市带。

杭州漕船雕塑

一条运河看似一条线,其实不然,它却连通了五条水系,与大半个中国有了经济联络,于是,全国许多地方都离不了运河。“商旅贸迁,游宦往来往暨闽粤、交广、邛、川蜀,航海诸番贡之入莫不由是而达”。()最后,大宗物品均要汇集京城,而什刹海、后海,正是当年运河漕运的终点。

运河一景

但这种调整并不均衡。运河经济其实是一种由中央政权主导的权力经济,其设置是为了都城服务。比如每年来自南方几百万石的漕粮、丝绸、茶叶、贡赋和消费品,经运河输送到北京,再从这里转运北部边境充作军用。甚至,“紫禁城的一砖一木,寻常巷陌的衣食日用,目光所及,随手触摸,都曾在运河千里奔波中备尝艰辛”(注:朱玲:《大运河,古代经济传奇》,《大地》第十九期);而后,北方食盐、棉花和豆、梨、枣等则沿着运河南调江南。于是,有学者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注: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漕运粮食的场景布局

相比之下,山西虽然号称京城“腹里”,但因为远离运河,无法分享运河经济带来的好处,而只能困守于高台之上,搞它的内向性经济。也许,我们此时才会明白,表里山河并非好事!当然,沿海地区由于明政府实行“海禁”,也未发达起来。

山西宁武芦芽山

运河繁荣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繁荣两三千年的中原地区的衰落。山西于此更加明显。由于地理之弊,它沾不上国家的光。山河横亘将山西与外界隔离,这种命运导致山西人只能靠自我奋斗。这种内向型经济的特点是,受市场影响小,不会大起大落,撑不死饿不死,仍处在一种自我循环的发展状态。

从陕西望山西军渡

同样,陕西、河南与山西同样衰落了。当然,山东是一个意外,因为运河流经而起到了监控南北的作用,这种地理优势直至今日,仍在发挥作用。

位于晋豫边界白陉古道界碑

困居高原之上的山西,无此地理优势。这就是脱离大势后的结果。这种衰败不是不发展,而是比起外界发展得有限;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外面走势太好。其实,顺着内向型经济的路径,我们也在走向辉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进步得前所未有,一塌糊涂。但你那是一种内部增长,但你如与外界比较,与中国的大势比较,与运河沿线、长江沿岸比较,你就黯然失色了。这就是真相。

山西永济唐代黄河铁牛

刚要窃喜,却是无语。

坐在王莽岭上望中原出镜人高台骑士

《山西密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xishengzx.com/sxjy/12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