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视角下山西经济社会调查一兴也
点击标题下「小哥老马」可快速
半年策划,三个月采访,一朝成稿,直面去产能形势下山西的政治经济现状。今日起,《法制日报》第五版(视点版)将连续三天推出系列报道, 版面有删减,公号发原文。 编者按 巍巍太行,悠悠我殇。 富饶美丽的三晋大地,经历了五千年岁月的沧桑,撑起过中华民族抗战的脊梁,如今,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正在经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随着煤炭行业的不景气,近几年,产煤大省山西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经过了煤炭领域暴利的“黄金十年”,在山西“一煤独大”的经济模式下,无数煤炭企业深陷亏损沼泽无法自拔。 更为严峻的是,持续低迷的经济也同时带来了社会矛盾纠纷增多,刑事、治安案件高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下滑风险已开始向社会稳定风险转移。 在去产能的压力下,社会维稳风险如何掌控?经济困境如何破局?煤炭企业何去何从? 今年以来,《法制日报》记者深入各地市政法机关、各大煤炭企业,深入展开调查,寻找答案。 去产能视角下山西经济社会调查(一) 经济之殇:兴也煤炭困也煤炭 (版面标题:山西如何破解煤炭行业去产能带来的难题) 法制日报记者马岳君王志堂 盛夏时节,阳泉煤业(集团)一矿北丈八坑口,阴冷依旧。 临近下午七点,漆黑的深处飘来了一辆辆“猴车”。 到了停车处,下了工的矿工们陆陆续续地从“猴车”上跳下,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向不远处的澡堂,三三两两,沉默不语。 “往年效益好时,工人们下工后有时还有说有笑的,现在情绪普遍都不高。”阳煤集团一矿的一位领导告诉记者,“一矿年实现利润6.5亿元,不到好年头的6成半,而就这样,一矿在阳煤,甚至整个山西,都算效益好的矿了。” 据统计,年,山西省煤炭行业亏损94.25亿元,山西省五大煤炭集团负债率达到81.79%。 煤炭的不景气,直接导致GDP的惨不忍赌:年GDP增长3.1%,年第一季度仅3.0%,均列全国倒数。 经济之殇——兴也煤炭困也煤炭。 产能过剩 煤炭卖出白菜价 如今,山西的煤炭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最严峻的寒冬。 而寒冬之所以是寒冬,不是因为煤挖光了,也不是因为挖不了煤了,而是挖出来的煤卖不出价儿了。 据统计,截至今年三月,山西煤炭价格已经连续55个月下降,其中年吨煤综合售价为元,比历史最高点年5月份时下跌元,下降幅度接近60%。三月份之后,煤炭市场有所回暖,但依旧悲大于喜。 年第一季度,山西省煤炭销量同比增加多万吨,但同比减收多亿元。 煤炭价格下跌的原因就是产能过剩。 据统计,截至年底,全国煤矿总规模为57亿吨,而我国年煤炭总消费只有37.5亿吨,且其中还有2.亿吨为进口煤。也就是说,我国煤炭产量已经超过需求量达20亿吨,产能严重过剩。 市场供大于求必然导致煤价下跌。以动力煤为例,价格由过去最高值的元/吨,降至如今元左右徘徊。 “一吨煤的价格都比不上一吨白菜,利润只相当于一瓶矿泉水,有时还要倒挂。”上述领导说,“煤价上不来,企业效益自然就大不如从前。” 去产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煤炭投资的盲目扩张,煤炭需求的突然下降,是导致当下煤炭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我国煤炭产量从年开始以17.9%的平均年增长率增长,至年产煤36.6亿吨,约占世界总量的46%左右。但即便如此,整个行业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使大量其他行业资本进入煤炭领域,大有“全民齐挖煤”之势。 据统计,年以来,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3.3万亿元,按照元投资一吨的产能,3.3万亿投资就有了40多亿吨产能,加上全国在建矿规模达10亿吨以上,我国目前煤炭总产能在50亿吨以上,而这其中,部分违规建设煤矿的产能还未被统计。 然而,在年全国煤炭消费量突然出现拐点,煤炭消费增幅由前10年的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到2.6%左右,年煤炭行业消费更是出现十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煤炭消费量降低,是经济社会发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该业内人士介绍说,煤作为上游产业,煤耗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煤炼钢,二是煤发电,三是煤化工。 以钢铁产业为例,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我国基础建设日趋完善,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需要大量的钢铁。据统计,年我国钢材需求量同比下降4.8%,系20年来需求量的首次下滑。 在煤电领域,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也是导致煤炭需求下降的重要原因。年之前,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都在70%以上。近年来,随着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不断推广,我国能源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年煤炭消费量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0%。预计今后煤炭在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超过60%降至未来的50%以下。 而煤化工方面,近几年,山西也做了一些煤化工的尝试,但效果均不明显。如煤转油,在油价普遍下跌的背景下,成本远高于效益。最关键的,煤化工将来也会出现化工材料需求饱和的局面,是治标不治本的。 “所以说,去产能不可避免,是必过的一关。”该业内人士说,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来说,通过去产能倒逼部分企业由第一、第二产业转型第三产业,是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但对于广大煤炭企业而言,则是通过相互竞争,经历一个“有人出局,谁来出局,谁先出局”的过程。 有钱时不想转型,想转型时却没了钱 局外人很难想象煤炭资本急速扩张时突然遭遇寒冬会是什么样子,就像高速飞奔的汽车猛踩了急刹车。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负担小,包袱小,船小好调头,转型相对比较容易。但对于大型国企来说,转型之路则困难重重。 首当其冲的就是没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煤炭市场的火爆,尤其是在煤炭资源整合后,许多煤炭企业盲目投资,扩大煤炭生产,但随之而来的煤价下跌使煤炭企业根本无法收回成本。有的煤矿投资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最终都打了水漂。 “有钱的时候不想转,现在想转,企业却根本拿不出钱!”谈起煤炭企业转型,阳煤集团一位中层干部这样对记者说道。 据了解,截至今年五月,阳煤集团欠银行贷款已经达到1个亿,按6%的年利率算,每年光利息就得一百个亿。 “有时候机关出差回来报账都是困难,现在是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一线工人能够按时发工资。”上述人士这样对记者说道。 为了保障一线工人工资,阳煤集团将全部领导干部及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了削减,过去领取年薪的领导干部如今每月只领一千多元的生活费,同时采取轮岗、待岗、放假等办法压缩成本。 “放假人员只能领最低工资保障(即每月元,记者注)的80%,而且里面还包括五险一金,一般人员最后拿到手里只有六七百块钱。”该人士这样说道。 不仅阳煤,西山焦煤集团今年也提出保四争六的目标,即保证发四个月工资,争取发六个月工资。而晋煤集团也实行4:3:2:1的降薪政策,即矿领导降薪40%,科级干部为30%,地面人员为20%,一线工人为10%或尽可能不降。 “但这些措施都是暂时的,现在企业只能依靠资金流勉强运转,如果将产能强压下来,很可能会造成资金链断裂,那就是马上死了!” 沉重的包袱则更让诸多煤炭企业步履蹒跚。 沿着太原迎泽大街一路向西到头,过了西山大厦,就到了太原人口中的“西山地界”。 在这个被称为“西山”的区域里,散步着西山煤电旗下的数十家煤矿、炼焦企业及职工生活区。 由于煤矿大都处在偏远的地区,所以为了保障产业工人顺利挖煤,就得有一定的后勤保障。久而久之,在煤矿存在的地方就逐渐形成了一个远离城区的小社会——矿区。 在这个小社会中,少则生活着十几万人,多则生活着几十万人,有职工居住区、有公共交通、有学校、有医院、有职工家属,所有的配套设施、家属安置、吃喝拉撒都得由煤矿企业负责。 “煤炭行情好的时候,养活这些人都不是问题,但现在就有点儿步履维艰了!”山西焦煤集团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说,焦煤自己曾算了一笔账:按照焦煤集团现在的情形,年人均产煤量达到吨,焦煤就可以活下去,但是由于现在企业的一线产业工人比重少,后勤人员庞大,人均产煤量根本达不到这个数,所以就必须实施转岗分流,“转岗不是转的一线产业工人,实际上转的是企业里的后勤辅助人员及一部分技术落后、效益不好的煤矿的工人。” 转岗之路漫长修远 据了解,年,山西有万煤炭工人需要转岗分流。“转岗不下岗”是此次全省大规模转岗的根本要求,即不能将一个煤炭工人推到社会上,必须由企业自己创岗解决。为了重整资源、断尾重生,转岗分流势在必行,只是这一路,难关重重,步履维艰。 对于高级技师郝宝田来说,最近这段时间的维修任务有点重。 46岁的他在华越机械有限公司已经工作了近27年。作为阳煤集团的下属企业,华越公司主要负责井下设备的涉及、生产、制造及维修任务。 “现在企业效益不好,为了节省成本,过去直接换的配件现在都以修为主了。对于我们维修车间来说,任务肯定就重了。”郝宝田这样对记者说道,由于生产任务不重,过去一些生产单位也转为维修了。 和很多人一样,郝宝田一家与阳煤集团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曾经是阳煤集团化工厂的职工,他本人参加工作后也进了阳煤集团,他的姐姐如今仍在矿化工厂。而郝宝田也希望正在阳泉一所学校读煤炭专业的儿子将来能进阳煤集团。 投资上讲究一个法则,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是对于煤炭工人而言,一直就有一个朴素的意识:祖祖辈辈都在矿上,家属也在矿上,将来孩子长大了也要在矿上,而矿垮了,家也就没了。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要实现转岗,必须由企业自己创岗解决。”阳煤集团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只是以企业面对当前的经营困境,创岗上项目谈何容易?现在就是将以前外包的项目岗位收回来将一些人员安置过去,但这只是权宜之计。” “而且,我们的煤矿职工长期从事煤炭生产,天生与大自然打交道,专业技能针对性强,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很多人一旦走出矿区根本无力谋生,”该负责人补充说,“如果转岗,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个挑战,年轻人好说,学习快,但上年纪的呢?” 精细化运作增强企业生命力 内忧外患的局面下,企业进行内部整合,实施精细化运作,是目前山西各大煤业都在实施且相对有效的一个办法。 一位业内人士半开玩笑的告诉记者,经历了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相对于一些中小型煤企,山西的几大煤业家底还算厚,通过内部整合,精细化运作,增强企业在这次去产能之争的生命力,“把别的企业拖垮了,自己活到最后,也就破局了。” “在当前去产能的形势下,国家给每个煤炭企业规定了一个产能上限,转型首先就是要在控制总产能的前提下关停并转,”该业内人士说,具体做法,就是关掉那些技术设备落后、产能低下的旧矿,扶植那些技术设备先进、产能高的新矿。” 其次,要改变过去粗放的开发方式,提高煤的附加值。 “煤矿开采出来的原煤质量有好有坏,以前大煤企把质量好的原煤捡出卖掉,质量差的就卖给一些小的煤炭企业,俗称‘卖掉细粮、丢掉粗粮’,现在将粗粮细粮全部收回来,进行精细化处理,像对于电煤进行洗煤,将高级的煤炭分离出来,将中煤用来发电,洗出来的煤灰做建筑材料。”该业内人士说,“精细化运作的效果是利润的增加,打个比方,过去火车运一吨原煤运费是块,运出去的煤能卖块,现在洗了之后精煤能卖到块,但运费还是块,这就等于降低了成本,洗下的煤发电,将这些煤消耗掉,卖电赚来的也是钱。” 除此之外,煤炭企业要逐步将本应由社会承担的事务如三供一业(即水电气和物业)分离出去,甩掉后勤包袱,则是第三个办法。 这位业内人士举了个例子,像自来水,社会价格是2.4元/立方米,但企业给自己职工却只有0.4/立方米。剩余的2块是由企业来支付。现在将这2块钱拿出来直接给职工,你用多少我补你多少。看起来是左口袋装到右口袋,但可以避免很大浪费。又比如用电,采取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很多私拉乱接的现象。 转换思维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晋祠、五台山、皇城相府……五千年文化看山西,三晋大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可是多年来,从地里挖出来就是钱,山西省上上下下,只盯着煤炭,鲜有人考虑过其他的路子。 今年6月30日,经济学博士骆惠宁入主山西,万众瞩目。7月9日,在太原市调研后,骆惠宁强调,当前山西经济问题的根子在经济结构上,一定要抓住市场倒逼的历史机遇,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综改试验区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新路。 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省长李小鹏更给大伙儿算了一笔“细账”:“如果一名外籍游客来山西旅游,平均消费美元的话,相当于我们出口了一吨半的优质焦煤;如果国内游客来山西旅游消费元人民币,则相当于两吨以上动力煤。” 于是乎,今年上半年,有了一档火爆一时的地市书记、市长推介本市旅游的“真人秀节目”——《人说山西好风光》,吹响了山西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号角。 做好非煤产业,是山西经济转型的最终途径。 前和煤业隶属于高平市科兴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晋城市下属的高平市原村乡前河村,年被确立为主体矿井,投资总额9.3亿元,对数家煤矿进行了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并于年5月投产。 年末,前和煤业定下了转型方向,随后于年成立了前和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之后相继成立有红薯淀粉生产中心、粉条粉皮制品中心、豆制品生产中心、甘薯种苗培育中心、餐饮服务中心等,开始种植、加工农副产品并开设饭店及后勤服务中心,同时培训煤矿员工进入餐饮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工作。 根据前和煤业提供的数据,年以来,公司已经销售粉制品42吨、豆腐44吨、豆皮7.8吨、豆干12吨、豆浆袋、素火腿4.5吨,远超去年同期的销售业绩。 “以前是以煤为基础发展副业,现在的形势是逐步开始脱离煤炭。”前和煤业副总经理毕烈勇这样说道,煤矿转型,关键得把思维转化过来,下决心真的去干才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抱着“来快钱”的思路去做,否则你真的办不下去。 晋城市城区万德福超市古矿总店内,商品玲琅满目,顾客熙熙攘攘。很多人想不到,这家在晋城鼎鼎有名的连锁超市,真正的“老板”竟然是一家煤炭企业——晋煤集团古书院矿。 古书院,因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程颢在此讲学而得名。作为一个拥有50多年历史的老矿,拥有万吨核定产能的古书院矿如今年产只有万吨。 面临着资源枯竭,无区可采的困境,企业将焦点集中在了超市。年3月,第一家万德福超市正式开张营业。 如今,万德福超市已经由过去的一家发展到拥有四家大型超市,十家便利店的连锁超市,安置煤矿职工余人,年营业额达到2亿元。 -TheEnd- 小哥老马:青年法制媒体人,中国人民大学刑事诉讼法专业法学硕士,从业前三年先后获得获得全国综治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xishengzx.com/sxzx/7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权威解读骆惠宁提出治晋总方略山西经济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