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临汾老乡俱乐部”,再点击“   随着历史的发展,榆罔的后人繁衍开来,又建立了榆州,并且立国。不过,春秋时期日渐强盛的晋国将榆国吞并了。《博物志》中记载:

  榆州孤而无使,曲沃伐之而亡,国亡而社存,后称榆社。

  今榆社县可能就是榆州的旧址。榆国虽灭,后人仍在,仍在繁衍,仍在迁徒。有一支迁徒到了姑射山下,平阳之畔,这里地肥水美,是个宜人生存的好地方,因而留住下来,安居乐业。后来,人丁业旺,渐成聚落。这个聚落总该有个名字吧?应该。既然是榆罔的后人,是小字辈的,为了不忘先祖,就以小榆相称。

  小榆一直沿用至今,一个名字穿越了数千年世事烟云。

桑湾村

湾村的名字和金殿镇辉煌的历史没有联系。这里地处汾河西岸,从龙祠流来的清水河在村南进入汾河,长期的汾水冲刷,形成了一道又一道河湾。河湾里水足土沃,一棵棵桑树蓬勃生长。因而,在河湾务植桑蚕的人家,就名之桑湾。

龙祠村

龙祠村南是一片洼地。

洼地里卵石散点,清流潺潺。仔细看,潺潺的流水中不光是流动,而且在涌动。水底细碎的沙粒,不时被抛起来,落下去,很像是小巧玲珑的喷泉。这样的喷泉,如果是一处也就淡然了,而是成百上千,条条缕缕的清流间,块块垒垒石头缝,无处不密布这娇心可人的景观。古人称之,如蜂窟,如蚁穴,遍地涌水,因名蜂窝泉。

最初晋水、晋阳出现在纸面上时,所指的地方就在这里。《括地志》说,唐迁于晋水旁,即“今晋州所里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也。”《水经注》也载:“平阳城西十五里有平水,即晋水也。”这里说的平阳城,是经过历史变易迁往白马城的平阳城,其西十五里正是龙祠泉。因而,平水曾在历史上被称为晋水毫无疑义。

九州堡村

九州堡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符号。点击这个符号,就可以进入到上古一个辉煌的时期。

尧划定九州,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因势利导。《说文》解释州为:水中可居曰州。段玉裁注释说,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或曰九州。由此可以明白,早先州不是行政区划,只是水中的高地,有点像是现在的岛,不过岛是指海上的高地。尧时期遭遇过天下少见的洪水,大地上几乎成了一片汪洋,不少大山也淹没在水中,留在水面的那个山头,被叫成浮山,至今临汾市尚有浮山县。

  经过大禹治理,洪水渐渐退去,一些高地先后露了出来,面积也越来越大,将大地分割为九块,也就是九州了。也许,洪水袭击,不少人遭遇生离死别,家庭破裂,亲族再难聚合,这时由家族长老主管变为区域头领治理更为适宜。这样,九州就顺理成章的诞生了。

  接下来,九州堡也该应运而生了。先前没有洪水,各个部族安居乐业,尧也在平阳城中料理大事。洪水来了,人们往高地上集聚,尧和手下头领也一样。他们来到的高地就是九州堡,只是当初这里是块无名高地,因为他们发布号令,导引九州,才被称为九州堡。

坛地村

坛地无坛,只有一片平坦的土地。不过,这平坦的土地也不甘寂寞,其上早就喧闹着许多房舍,因而是个不小的村庄了。

《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腊八,伊祁氏始为腊。腊也者,索也,岁十二月,聚万物而索飨也。是说,每年十二月,天子要聚集万物祭祀,以求来年风调雨顺。此事从伊祁氏开始的,而且还有祭辞: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这祭辞被称为《伊祁腊辞》,是祈求保持土地完整,水流归入河道,昆虫不要乱啃禾苗,草木不要长在农田,要长,就长在沼泽。如此看来,在帝尧那个时期,祭祀已相当重要了。

兰村

兰村应该是蓝村,位于临汾市郊。

蓝村携带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气息。附近的人都说,蓝村是刘渊建都时的染坊所在地。

推到帝尧时期。那时在尧都平阳设个染坊,单染蓝布,也算最先进的了,让有些头脸的王侯穿戴就够意思了。或许,这个染坊最初就是王侯设立的,由于只染蓝色,就被叫做蓝村。

时代在变化,染坊在进步,后来各色都能染了,但名字未变,依然为蓝村。

蓝村,穿过岁月的风尘,一直走到近代。可惜被人简写成了兰村,不该,还是蓝村为好。

青城村

卫青故里青城村,是一文明古村,先前不少老前辈也有名有字。如家父卢青山,字秀峰,名与字配合得就很好。可知旧时名与字是有区别的。

现代人名字实则有名无字而已。虽然为此,但从其简短的一、二字之名中,亦可窥见其丰富的涵义。我村老前辈有尉志高、尉志远、尉志伸、昆季者,其名有“志存高远”之意。我的祖父辈卢步殿、卢步高、卢步汉,其名有步步登高、扶摇直上之意,体现了先人的美好理想和远大志向。又有老前辈尉登瀛、尉登科昆仲者。登瀛者,登瀛州仙境之意也;登科者,科考中举之意也。又有尉鹤峰、尉云亭者。鹤峰者,鹤立峰巅之意也;云亭者,云浮亭畔之意也。其意境之幽远,耐人寻味。以上之名虽村人,闻之亦足引人生敬畏之心。

魏村

魏村位于尧都区西北部,距城区25公里,是尧都区西北边陲政治、经济、文化和货贸集散中心。境内旅游景点有牛王庙,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元代戏台等文化遗址。相传,魏村是因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大将魏雠曾封地于此而得名,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称得上是尧都区西北边陲的一颗古老的明珠。

刘村

刘村在临汾城西面5公里的地方。

相传为刘渊移兵古平阳,首次屯兵的营寨。也有说是刘渊的次子刘聪的封地。两种说法都有可能,因为刘渊建都的金殿古城离此处也就是一箭之地。按说,历史的荣光该让刘村永远辉煌了。可是置身于尧都近旁,再辉煌的历史也失去了光芒,因而,刘村已经遗忘了这段辉煌,对于名字的考证只能从猜度入手。

刘村难以忘记的辉煌是尚书坟。尚书坟在村子中心,原有十余亩墓园。有石牌坊、石亭、墓冢、甬道,甬道两旁对称着石人、石马,还有围墙和守墓人。如今,墓园残破,却还有石羊、石马、石人以及严嵩书写的墓碑。透过荒草,依稀可辨往昔的甬道及甬道直达的墓冢。这一切都在说明着昔日不凡的盛景。我不止一次去过这尚书坟。尚书是张润,明弘治戊午年中解元,壬戌中进士,先任宜阳知县,后任给事中,善于纵论天下大事,而且为人耿直。曾巡查甘肃粮钱,“一介不取”,堪称廉洁,因而升为顺天府丞,又升任都御史。接着历任工部、户部、吏部尚书,还有著作《试笔稿》。刘村能出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够风光的了。奇怪的是,刘村并没有因为尚书的荣耀而扬名。

孙曲村

在尧都区吴村镇,有一座始于上古时期的古老村落。据说公孙轩辕黄帝到民间走访时,为了躲避突发的洪水而暂住此处,并赐名于“孙曲”,这一称呼更沿袭至今。

自古以来,孙曲村的地形地貌便是自北向南弯弯曲曲、高低不平,村中许多地方就以此特征来定名,如西弯子里、郝凹里、杨家疙瘩、西头十字里、石坡上头等。

提及村名的由来,该村的李百录老人娓娓道来:“据《山西通志》记载,上古时期的公孙轩辕(即华夏始祖黄帝)居住在今洪洞县公孙堡村。有一天,黄帝从公孙堡向南而行体察民情,大约走了二十余里的路程。忽然间乌云遮天,雷声齐鸣,倾盆大雨急速而至。”

“涧河随之洪水大发、汹涌而下,顿时一片汪洋。出行的道路一片泥泞,黄帝只好暂时住在了紧挨汾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李百录老人说,“天晴以后,黄帝为了纪念此行,就打听此处叫什么名字。听村民们说这个村子没有起名,他就取自己复姓中的‘孙’字,再加以代表地势特点的‘曲’字,组合为‘孙曲’。”

资料来源:乔延忠

临汾老乡俱乐部综合整理

投稿

商务合作请联系

临汾新老乡点下面

↓↓↓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石家庄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xishengzx.com/sxys/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