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压力,
“朋友圈的整个研发过程耗时4个月,投入的人力不超过十个,但却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团队完成了完整的30多个版本的开发迭代,我们形象的把这个开发过程叫做回转开发流程。” 第一章
年后,广研的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邮箱的布局已经相当完善,阅读空间也已到了强弩之末,那年最大的兴奋莫过于邮箱漂流瓶,一个简单的功能,却让邮箱的活跃用户翻了一番。
团队要发展,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时之间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了。于是那段时间发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团队第一次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大的规划,规划很宏大,计划做一个产品矩阵,包括邮箱、阅读、存储、记事本等,基本上把团队几年之间尝试过的产品重新做了梳理,每一个都将是一个独立的门户,从一个产品内的四个功能变成四个产品。
而10年的移动互联网正处在爆发的前夜,团队当然对这个发展趋势早有布局,邮箱早在08年就开始布局移动端产品,从最初的wapmail到后来的塞班版客户端,手机开发团队在10年也逐渐成熟起来。
当时确定的四大产品方向,除了邮箱外,其余三个都没有移动端,但都做了规划。由于手机开发团队规模的限制,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只启动了一个新产品的开发——记事本,而且只是在ios平台试错。当时手机开发团队大部分人都是做塞班系统的开发,而ios和android作为新生的智能手机平台,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那个时候ios和android平台作为新平台开发者相当少,开发团队只能临时拼凑,ios团队是从公司其他部门转岗过来的两个做windows客户端的同事,android是从塞班团队抽出来一个同事招了两个实习生开始干起来的。
年10月,一个产品的发布在互联网行业一石激起千层浪:kikmessenger,这个应用有多火?它直接导致年成千上万的类kik应用被研发出来,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大红大紫的 kikmessenger的火爆源于它的极致简单跨平台,它是为移动而生的应用,几乎不花任何力气就在很短的时间基于手机通讯录建立起自己的关系链,这对于很多web2.0时代的sns应用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很短时间内,它就以席卷一切的气势开始革命,首当其冲的是各国的运营商们,这个跨平台跨国界的手机通讯工具,它可以在不同的手机终端实现文本图片的消息沟通,秒杀短信和彩信体验,它的体验之极致,甚至让当时的手机巨头——黑莓——在自己的手机平台封杀它。
在kik甫一出现之际,小龙就预见它的火爆之势。小龙当时给pony发了一封邮件谈这个事情,并申请广研团队做一个类似的应用出来。而pony也极为赞许,并为这个应用起了一个名字—— 当时做了一个多月的记事本立即停止,开始投入 就这样,十个人的 而据说当时公司还有其他团队也在同时做类似的事情,且团队要强大的多,人力丰富有经验。但是,广研的小团队文化,为了取悦自己的巨大信念,使得广研 在11年初的春节期间,当pony第一次使用 但,此时,广研的其他同事却并不看好这个体验简单到有些简陋的手机应用。
第二章
11年2月,新年伊始。上一年年底的兴奋似乎已经逝去, 当时大家普遍不看好这个简单的应用。理由大致是:功能太简单了;qq会杀死所有的类kik应用——它只要做一个手机客户端。公司当时正在忙活着微博大战,虽然有几个团队同时在做类kik应用,但公司内对这些应用的 但是公司的高层对这个应用还是寄予重望的,开年第二天,tony亲自过来南方通信大厦给 2月底,harvey突然找到我,直接了当的问我:要不要过去 当时我很纠结,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上刚刚找到感觉,放弃它很是不舍。harvey让我考虑后再答复他。
我没有想太久,那天下午就答复了harvey:我去。
年3月1号,正式加入 当时ios开发团队的andy给了我两本书,《objc基础教程》和《ios3.0开发技术大全》,让我在一周内看完第二周参加开发。
虽然从来没做过客户端开发,但是我一直觉得客户端开发没什么难度,况且我钻研计算机学科最难的课题——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有一段时间了,普通的开发工作对我来说真是小菜一碟的事情,harvey当时也对我说:客户端开发只要上网找找资料学习一下,和同事讨论一下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了。
确实没错。
我两天就把两本书翻了一遍,接下来的几天开始阅读代码,andy的代码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我在一个本子上画了两天流程图基本搞清楚了底层的大部分逻辑。在第一周的最后一天,我写了一个ios的“hello,world”。
第二周开始,从一个小需求开始,一点点堆积objc代码。一周下来,也是相当的纯熟了。于是接下来就参与了一个后来颇为重要的功能的开发——群功能。
在3月份,接连发了两个版本,但是用户数据依然不见起色。
很快,我们在4月初又发了第四个版本,这个版本 但,用户数据依然不见起色。
另外一款应用的火爆引起了我们的注意:talkbox。这个发语音短消息的应用有着与kik类似的逻辑,但语音无疑是最大的亮点。类似的功能qq很早就做过,但一直不温不火,但是当它被放到手机上之后,瞬间捕获了大量的用户。
另外一方面,智能手机在这个时候开始高速普及,尤其是iphone4的发布,以革命之势席卷了整个手机市场。
小龙判断:智能手机和pc是完全不同的,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功能和pc上也是完全不同的。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团队就一直在挖掘手机平台的各种可能,不断尝试利用手机天然的能力做出极致简单且自然的功能。
很快,我们决定要做语音。问题来了,团队没有做过多媒体的经验,语音需要的编解码能力如果等着公司相关部门支持,怕是一个月也未必搞得定。当时我自告奋勇要求去搞语音引擎,虽然有信心,但内心很虚,一方面从来没有接触过语音编解码,另一方面,小龙和harvey判断用户对流量很敏感,我们要做到比talkbox更小的流量(三分之一的流量)但却要一样的品质。
两天后,我发邮件给小龙:搞定了。那是我在广研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估计那个时候小龙内心一定默念:呐尼!但这绝不是最后一次。类似的事情很快又一次发生在2.5版本的视频功能上,同样的要求(whatsapp四分之一的流量)编解码只用了四天时间,那次我通宵了两晚,并且在旅游的时候还在写代码,一时之间成为团队笑谈。
其实我只是把开源项目做了适配,在ios上跑了起来,内里逻辑并没有太花时间去理解,我知道,项目的速度很重要,先完成再理解。后来很多的项目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 接下来的发展,我们一直在追赶当时另外一个很火爆的类kik应用——米聊。我们当时从米聊的账号分配算法可以估计到他们的用户量,然后与自己的用户量做对比。但其实,我感觉大家并不担心米聊,以我们的产品研发速度和公司的用户基数,超越米聊是时间问题,大家真正担心的,是同门的另一个应用——QQ。
但,作为一个处在生存期的应用,必须一个假想敌来超越(这也算是广研做产品的一个潜规则吧),那就米聊吧。
当时用户对
当附近的人发布的时候,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惊叹: 是的,我们很快甩开了所有竞争对手。
当国庆节那天我们发布摇一摇的时候, 但是,我们的担心还在,那个内心的幽灵一直挥之不去,团队依然崩的很紧不敢松懈。
本章结束。
另外多说一句: 第三章 朋友圈和 文字、图片、语音和群是 朋友圈是必然的。
QQ邮箱作为pc端仅次于QQ即时通讯工具的第二大通讯工具,它向社交的演进是受限的,因为用户上网交流的主场景不在邮箱,所以QQ邮箱选择从阅读切入社交,它遇到的困难远大于qzone。
而 朋友圈的成功有两个基础。
其一是阅读空间在社交领域三年的浸淫,让团队对社交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其二是超强的团队执行力。
第一点在前面阅读空间的文章中已经说的比较多了。主要谈谈第二点,朋友圈的整个研发过程耗时4个月,投入的人力不超过十个,但却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团队完成了完整的30多个版本的开发迭代,我们形象的把这个开发过程叫做回转开发流程,每天上午,开发团队通过邮件接收产品经理整理出的下一个版本功能点启动开发,傍晚的时候把功能交付给小龙和产品经理,他们在晚上就当前版本讨论分析,然后在下半夜给出新的想法甚至方向,产品经理在天刚亮的时候把想法细化为一个个功能点发邮件给开发。周而复始。
当团队决定要发布朋友圈的时候,我想大家已经到了极限了,因为那时候还有bug没有解决,小龙说:bug也是一种文化,就发了。
朋友圈发布前,小龙和harvey打了一个赌,他们赌三个月之后的朋友圈日发图量的规模,小龙认为可以达到万,harvey觉得是万。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就不说了,各位可以自己去猜。
朋友圈的体验,相信很多人已经再熟悉不过了。咋一看他和facebook没什么区别,都是一个消息timeline的体验,但是用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本质的不同。 朋友圈延续了 当然,朋友圈的体验还有很多体现产品情怀的细节。但保护隐私我觉得是最key的设计点。之后, 那么,在 这次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关于 -年的移动互联网,朋友圈和 年, 商业化和国际化。
有幸参与了 这段时间比较忙,更新无法保证及时,也没有时间雕琢,写的比较粗糙。最后奉送一个小故事作为收尾吧。
朋友圈本来是打算在年春节前发布的,团队一直绷的很紧坚持到春节前两天,在那天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两位核心开发同事因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整层楼都听到了他们的怒恐。第二件事情是当天晚上我们团队去给一个同事送行(请假回家过年),全部人吃饭到10点还没回来,老大们急坏了,以为我们罢工了。这两件事情,最后给我们带来两个好消息,其一是年前不用发布了。其二是年后经过更加密集的迭代,有了一个更完美的朋友圈。
就这样吧。
第四章
讨论是发散的,但执行是聚焦的。
这个框架是非常清晰明了的,逻辑也比较简单,并无特别。但是与其他大的平台相比,执行起来却差别很大,我觉得百度强于技术、阿里强于商业、QQ强于运营,而 在 问题来了。
商业是喧嚣的,不去吆喝怎么做生意呢?但是 小龙在设计
这个准则延伸出去,有很多的结论。比如,不要做过度的活动推广,不要诱导分享,不要诱导 这条准备保证了: 当然,这条准则不是强制性的,它是强制建议性。商业化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一些重要的合作伙伴,他们提供关键的信息给 但是,遵守这条准则执行起来很难很难。
其一,执行团队很难找到合适的B端一起参与项目开发。用户接收的信息流往往是需要B端角色一起参与, 其二, 年,团队在电商、O2O、服务等领域做了很多的尝试,但是很少有项目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真的是举步维艰。这一年,团队是在挫折中学习与探索。
不过,还是有一些成功的项目的。
游戏是第一个商业化项目,也是目前最成功的一个商业化项目。年的飞机大战打响了 飞机大战这个小游戏多说一下,它和我的关系忒大了。
最初小龙只打算做一个坦克大战的动画作为5.0的启动页,不过那会我开小差在玩游戏引擎,顺便就做了一个飞机大战的demo。小龙看了之后觉得不错,让我们尝试把它做的更完整更有意思一些,于是我拉了一个小团队开始做这个事情,我们奋战了一个多星期,几乎每天都通宵的节奏做了四个不同的版本,美术、音效、玩法经过激烈的pk迅速换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甚至做了商业化的策划。
飞机大战的稳定性是很关键的,因为每一个用户启动 经过小伙伴们一个月的努力,最终飞机大战获得了不错的效果。那年回家,一路上听着不断的“求求求”的枪声,还是挺过瘾的。
上篇文章我提到过, 从最初解决阅读的媒体订阅号,到后来连接一切的服务号, 直到,团队在
但是,有两样东西还在:正确的方向和团队的激情。我相信,我们还是可以做的更好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xishengzx.com/sxys/13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环游太平洋46天第7天中国旅行团ldq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